“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团委、学生会联合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刑事司法学院法科2201班冯兴盛带来的《走进〈道德经〉——“鲜活”的文化经典,当代青年的精神“引路人”》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那么《道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解答。
少时不解其中意,躬行求索灼真知。初中时候学习《道德经》,只觉得其文字凝练,意味深长,当成一部有益的文学书。高中时为了高考,积累知识阅读《道德经》,将其看作一部有用的教科书。现今再重读《道德经》,更觉是一部深奥的哲学书,难以触及到其思想的内核。经过几期读书训练营的学习与思想淬炼,并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心感悟,那道“玄之又玄”的真理大门仿佛离我更近了。
一、“活着的”文化力量,“跃动的”精神源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皇冠上的明珠,《道德经》的内容与价值不应该被限定在一个“死的”框架内。老子至深至妙的思想宝藏也可以是最朴实无华的道理。以我愚见,《道德经》不应是文字圭臬,哲学教条,而是可以内化为每个人的思想力量,外化成每个人努力奋斗的文化精神。无声而无形,深奥而质朴,内化而外显。
二、从内心发问,点亮心中的光火——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认知的高低。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便会见识浅薄、观念局限,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只有绕出思维的死胡同,吸纳外界的新事物,才能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想法越单一,往往越固执,听不进任何有效建议。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只知埋头看脚下的路,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他们掌握一些粗浅道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而想要提升认知水平,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不断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联系。
或许有人会说,自知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难道一个人对自己都不熟悉吗?就连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不知道吗?曾经的我也以为真正了解自己,但要做到真的“自知”不是“我认为我明白”,而是以谦卑的态度保持努力进取的奋斗,是一种超越肉体与简单思维的“灵魂自觉”。那什么是“灵魂自觉”?我想可以理解为对“道”的认识与践行。有人为了自信于自己能成为如马云一般的人,为了名与利无所不用其极,终其一生却一无所获乃至罪行累累。这显然是不“自知”的表现。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每年高考、考研浪潮中无数的学生们,为了“上岸”,为了心中的追求、理想的目标拼命努力,即使二战、三战也在所不惜。在一次次失败中痛苦挣扎、自我怀疑,后又重振旗鼓、继续向前。经历了多次失败仍不改其志,不懂得重新审视自我换一条道路,他们是没有“自知”之名吗?或许不是!正是多次的失败、挫折与沉沦的痛苦挣扎后的淬炼身心,一次次叩问内心“我是否能做到?是否还要坚持?”后的坚定向前,与心中的本我对话,与灵魂的真我和解,与思维外的超我互相鼓劲。这是一个从“不知不明”的混沌心境逐步过渡到“自知者明”的澄明心境的过程。此外,我相信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原本自己做不到的情况,由于内外部的压力、动力作用下超额地完成任务。那这又是不是“不自知”的表现?其实这种因为生理刺激与情感影响使自身爆发出超越本来自我的所能释放的能量的表现,恰恰亦是“不自知”到“自知”的迈进。我们在经历、收获与挫折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思维、认识自己内心、认识社会与自身、自身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与无形的自我——灵魂进行对话。所以“自知”的关键不在于“我要得到什么,我能实现什么”而在于“我能做些什么,我能为实现目标付出什么,我是否拼尽全力而不后悔”。“自知”是人在奋斗拼搏、追寻求索的征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道”的过程。功成何须青云去,俯身躬耕亦自扬。
保持谦卑进取的态度,汲取有益于提升自己的知识营养,不断打磨身心的韧性,耕耘好自己的一方田地,努力实现从“自知者明”到“自胜者强”的脱变。
三、波诡乱局凌云渡,去伪存真行善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善是人类最初始、最高尚、最真实的情感。“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的违心之举,而是纯出内心,自然而然地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的。《聊斋志异》里有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为善而善,为了获得福气或者福报刻意为善,就是伪善。善良应该纯出本心。孟子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是说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一个人行善,是因为内心的道德本真,为了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为了求得福报,刻意为善的人,被利益驱使,这样的善不是善?如果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去做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的善事的行为是否能称之为“伪善”?我大一刚接触志愿服务活动时,除了志愿服务本身益义感召外,还是由于志愿工时(可以评选优秀志愿者)的驱使。可以说,起初我去做志愿者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做的,是为利益驱动。但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帮助他人、奉献自我的每一个行为瞬间,心头涌动的不再是荣誉、功利之物,取而代之的是热情、真心、善意。我的内心也是快乐、满足的,没有矛盾的挣扎。其结果既利己又利他。那这是不是“伪善”?我想并不是。那些看似利他人实际上却损人利己的恶行才是伪善。如果是打着为他人好、有利于社会的旗号,实际上却做着只利于自己的事情即一切利他利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自己的行为。这才是伪善。而功利性地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利己行为并不应该一律打上“伪善”的标签。保护自己、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不应该剥夺人们维护自己权益、谋求自身利益的权利,这也是大多数人们的选择,也是“善”的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也是一种善,世俗质朴但真挚真切。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欲望在焦虑和压力的温床下滋生,被恶性竞争的镜子无限放大,一个为了生活挣扎、为了理想奋斗的普通人是否还能保持真实和善良的本心?这是许多人都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而先贤们所向往与倡导的“至善”“上德”,对大多数拼尽全力生活的人们来说似乎过于严苛、难以企及了。当然可不否认的是,无论在多艰苦、如何动荡、焦虑的时代,都不乏胸怀“大爱”“至善”的优秀的人杰。正如“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甘愿献出自己生命也希望天下百姓能有安身立命的庇护之地的心有人民、心有大爱的杜甫;有志可凌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生之忧、爱国宏志,与德比山河:“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至善上德的范仲淹;更有当代铸“深海蛟龙,国之重器”,两代人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澎湃献身的彭士禄。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中华儿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脊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年一代应是充满朝气,常怀善心,挺膺担当的新生力量。身为当代大学生我总是劝告自己:“一切事情全力以赴,不违本心,向善行善,从不能达到上德的境界,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善德的人。”
先贤的智慧如一柄柄火炬,点亮我们思维的火焰,帮助我们驱散心中贪婪的欲望之念,抵制社会腐败思想的侵蚀。《道德经》的每个字句和其中深邃的思想内涵,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与践行。愿大家都能从《道德经》中学习与收获到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有益真知,活出灿烂的青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